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打造校企合作"宝安模式"

发布时间:2011-04-25      访问次数:

 

  人才培养: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
  【实例】
  深圳市花样年彩生活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物业管理行业十大品牌之一。在企业采访时,记者恰好遇到正在这里实习的宝安职校学生。他们告诉记者,按照学校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他们这是第三次来企业实习了,“早都熟悉岗位职责与业务流程了,顶岗实习没有问题”。而公司副总刘军更是直言公司的态度——我们已经预留了与宝安职校合作办学的场地,公司迫切希望能够尽快把“花样年企业校区”建起来。
  【措施】
  实施六层推进
  如何从根子上破解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层次不理想、岗位晋升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限等尴尬生存状态?宝安职校校长吕静锋的观点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要在实战环境中得到“磨”和“练”。
  吕静锋介绍,宝安职校探索的“工学结合、六层推进”人才创新模式特征可用“1、2、3、6”来概括:即一个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公民;两个学习地点,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三个学习阶段,根据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中职的三年教育教学过程分为从初学者到高级初学者阶段、从高级初学者到内行的职业人阶段、从内行的职业人到熟练的职业人阶段等三个阶段,学生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六个学习层级,每个学习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层级,流程设计依次为专业认知、职业体验、专业基础学习、专业实习、岗位学习、顶岗实习等六个层次,形成一个“工”与“学”渐进式交替、螺旋式上升、“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型。
  据介绍,“工学结合、六层推进”模式的学制是三年,学时分配也是严格遵循两年学习加上一年顶岗实习的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2+1”模式。但与“2+1”模式有着本质不同的是,“工学结合、六层推进”模式是把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设计为职业体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不同层次,在三年学习中交替进行,层层推进。
  【点评】
  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颇有微词,主要是抱怨中职三年毕业后,学不能致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宝安职校探索实施的以“工学结合、六层推进、螺旋上升”为主要实现形式的中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职业学校把前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割裂开来、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不能有效衔接、致使学生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放羊”现象比较普遍等问题,使学生学即能用。
  企业校区:构架校企合作的坚固桥梁
  【实例】
  在一次深圳市企业家联合会年会上,吕静锋正好坐在深圳市一位领导的旁边,那位市领导接过吕静锋的名片一看,有点纳闷:企业家年会,你一个校长跑到这里来做什么?
  吕静锋校长说:“行业协会聚会是企业界朋友培养感情、拓展人脉、商讨合作和推销产品的最好平台。我是职业学校的校长,来这里就是要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向企业推销我的学生。”该领导听罢,抚掌大笑。
  【措施】
  打造企业校区
  2006年,在宝安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以承担“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国家级课题为契机,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学校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建设企业校区,打造没有围墙的校园”的构想,在全国职业院校中率先启动了“企业校区”建设工作,并与深圳市高新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深圳市高新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销售通信终端产品的大型企业,拥有1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业内一流的专业优势,年产通信终端产品超过1000万台。按照协议,高新奇科技负责提供场地,由宝安职校负责改建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标准课室、实训室、教师办公室、阅览室等,各种教学设备设施亦全部由校方负责购置;校、企双方联合成立了专门的企业校区管理办公室,学校派出专门的管理队伍常驻企业校区,负责企业校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企业抽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校区的实习指导老师,协助校方开展实训教学。目前,“高新奇企业校区”已拥有6间标准课室、4间计算机房,并拥有相对独立的学生生活区、运动区。
  吕静锋说,“企业校区”模式追求的是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共赢。企业和学校在这里合作培养的学生可以按照企业的用工需求和人才标准实行无缝对接,企业又何乐而不为呢!正如采访中花年华物业公司副总刘军所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有了合作的内在驱动力。
  商界有句名言,你若想让顾客买你的产品,首先必须了解顾客需要的是什么。宝安职校的校企合作是从了解企业需求开始的。
  早在2004年,宝安职校就主动加入了广东省企业职工培训协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并牵头创办了宝安区企业家协会,吕静锋校长称此举为“了解行业动态、瞄准企业需求的入场券”。
  宝安职校与企业界朋友的交往逐渐频繁起来,对企业的需求摸准摸透了,学校就开始琢磨校企合作的事。企业培训缺乏师资,一个电话过来,专业教师就过去了,而且是免费送教上门;企业某工种缺人了,打个电话给学校,吕校长马上接招:“我送几个学生去试试,管用的话就在你那里顶岗,不行的话我们再帮你想办法。”一回生,二回熟,校企合作的路子就这样越走越顺、越走越宽了。  
  【点评】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教学必须要依托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实习基地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宝安职业学校实施的以“企业校区”为主体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训场地,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使学校在各行业领域提高了声誉,真正架起校企合作的坚固、真实和顺畅的桥梁。
  政府推动:契约式合作让三方受益
  【实例】
  在2008年的宝安区职业技能大赛上,宝安职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组织2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控技术两项竞赛,和全区企事业单位的在岗技术能手同台竞技。结果,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竞赛单元前十名中,宝安职校的学生占了7个;在数控技术竞赛单元前十名中,宝安职校的学生占了6个。
  【措施】
  倡导契约式合作
  细细探究宝安职校探索的校企合一的“企业校区”路径,其实是一种建立在法律框架下的契约型校企合作模式。按照双方约定,合作企业必须在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和规范的管理流程,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实习岗位;同时,企业还须承诺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待遇,并有能力为学校提供相对独立的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宝安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李慧民认为,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发展中遇到了问题,政府有责任帮助解决。这些年,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整个区委、区政府的共识。
  2008年,宝安区政府出台了《宝安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专门扶持校企合作的一揽子政策文件,其中规定:“全区各中职学校申请、经区教育局批准设立的区级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本建设经费由区财政以基地一次性能容纳的实习学生数为基数,按平均每生1万元的标准核拨;中职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每人每月享受650元的生活补贴;对接纳中职学校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实训补贴。”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宝安职校先后与德昌机电(世界500强企业)、中海物流(世界500强企业)、奋达集团、高新奇科技、汇科盛科技、利华动画、英大证券等知名企业共建了10个“企业校区”。
  “企业校区”建设基本形成了“企业出场地,政府出资金,学校出师资,校企共同管理”的标准模式,具备了“实施‘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接纳联办学生、承担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等五大功能。
  契约式合作产生的效果显著。首先是校企的双赢。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企业也获得了优秀和适用的人力资源。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水平高不高,以前是关在学校里自我陶醉,现在要拉到企业见分晓。”吕静锋校长说,“几个回合下来,谁强谁弱立竿见影。更重要的是,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教师动真格的了,教育教学也就上去了,最后受益的当然是学生。”
  再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的同步提升。在“工学结合、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下,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来回“滚了三滚”,学以致用的问题解决了,专业与岗位对接了,就业竞争力也就上去了。学生通过最基本的职业体验,变得能吃苦、会合作了。宝安职校专门设计了“职业体验问卷调查表”,每次职业体验回来后都要请家长填写,统计结果显示,83.4%的家长认为孩子变得“比以前更懂事了”。
  【点评】
  在一切有关校企合作约定的背后,推手则是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没有政府的推动和政策支持,实际很难深入开展。在职业教育的“宝安模式”探索中,政府在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企业校区作为载体,形成了对企业、学生巨大和持久的吸引力,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专家观点:
  校企合作是职教创新的原动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
  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区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大胆尝试,探索通过“企业校区”建设,汇聚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力量,为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发展、和谐共赢服务,走出了一条被同行称之为“宝安模式”的成功之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原动力和突破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目前,在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中,一直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面对这一现实难题,具有务实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宝安区,于2008年出台了专门扶持校企合作的一揽子政策文件,用实际行动支持了职业学校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
  有了政府的协调和支持,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一方面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求得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创建和改变教育管理模式、教学实习模式、合作办学模式等,让企业真正看到学校办学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由于政府的推进和服务,学校的探索和努力,“企业校区”作为载体,形成了对企业和学生巨大和持久的吸引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得到了良性的激励与引导,学校办职业教育的改革思路也越来越清晰。长期以来难以破解的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在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首创的“企业校区”中得到了解答,其创新价值值得借鉴和学习。
  

《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8日第1版